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介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介绍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简称减灾所)(外文名称:Institute of Care-Life,简称ICL)成立于汶川地震后,由归国博士王暾(双博士学位)创建,专注地震预警技术研究。通过吸收国内外特别是日本的预警技术并进行重大技术创新,以及在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掌握了成熟的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核心技术并成功研发了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具备全套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目前国内唯一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地震预警系统作为地震预报(临震预报是难于完成的任务)和灾后救援之间的重要环节,可以增加预警时间,减少决策判断时间,令避险时间大大增加,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地震预警系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了救灾环节,可以消除民众对地震的恐慌。它是保障当地长期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规避政府的行政风险,有助于保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 《地震预警系统》是研究所与各界专家合作的结晶,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成都高新区启用地震预警有何效果?

成都5月9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和全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成都高新区60个社区启用地震预警,将通过社区广播、手机、电视等多种途径,在地震波到达前预警,为群众逃生避险赢得宝贵时间。

这些预警覆盖了成都高新区80%的社区,是成都高新区联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成的。“地震预警不是预报,而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地震波及用户前几到几十秒实现全自动警报。”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说。

已有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地震发生前3秒发出预警,伤亡人数可减少14%,提前10秒,将减少39%伤亡,提前20秒,可减少63%伤亡。同时,在重要工程如化工、高铁、地铁等领域,可通过系统紧急处置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成都民众通过手机在地震波到达前71秒收到预警,汶川、北川的电视用户通过电视提前36到54秒收到预警,广元、成都、甘肃陇南、陕西汉中等地的11所学校地震预警终端也发出预警。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消息

大陆地震预警中心在宜宾地震地震波到达前预警,为何能达到这么快的速度?

地震预警不等于预报,国内暂无法实现地震预报专家认为,目前国内已经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但地震预报是国际上公认难题,国内目前还无法实现。
在本次地震中,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在本次地震发生后发布了预警信息。“给宜宾市提前10秒预警,给乐山提前43秒预警,给成都提前61秒预警。”

据介绍,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成都市、凉山州、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雅安市、云南省昭通市等212所学校提前0秒-57秒发出预警。记者发现,去年12月16日,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也发生了5.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时隔半年,宜宾市长宁县再次发生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研究员晏锐介绍,长宁县地理位置不处于大的地震带上,但也在地震带附近。

目前,国内已经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但地震预报是国际上公认难题,国内目前还无法实现。“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有着本质差别。”晏锐介绍,地震预警是指震中正发生地震但还没有对其周边区域造成破坏前,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监测到地震后,赶在地震波到来之前,给目标区域提前几秒到几十秒进行预警。预警提前的时间和目标区域与震中的距离有关,离震源越远,能够提前的时间越多。
地震预警系统研发者   汶川震后找亲友筹百万做这事跑赢宜宾地震的预警系统刷屏网络,而这一系统的研发者也随之走进大众的视野。他就是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2008年回国至今,王暾一直在致力于和地震波“赛跑”。

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在2008年就开始了。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王暾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研究工作。学霸王暾曾先后取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力学博士、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的学位,他原本的目标是做大学教授。但在看到汶川地震造成的伤亡场景后,出生于四川的王暾萌生了研发地震预警系统的想法。
汶川地震后不到一周,王暾带着从亲友处筹集的300万元,到成都开始了地震预警科研。地震预警靠的就是时间差。地震预警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速度比电波慢的特点,在地震发生后迅速收集震中信号,在地震波到达破坏地区前发出预警。王暾带领团队利用这一原理研发地震预警系统。

2010年底,王暾带领团队完成了地震预警系统

claude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