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11个政权首都的成都,有4500年悠久历史,为何叫成都?,成都的发展历程

曾是11个政权首都的成都,有4500年悠久历史,为何叫成都?

1、4500年前的成都人
在距今约4500年前,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发生了一次大变化,世界各地出现了气温下降、空气变得干燥的现象。
对于生活在欧亚大陆东部内陆地区四川盆地里的宝墩人而言,这却并不是一件坏事:他们发现原本被河水淹没的平原、沼泽,变成了可供部落聚居的肥沃土地。
宝墩人在成都平原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城市,他们修筑起高大的城墙用来抵御野兽、洪水,在城墙周围还有精致的护城河用来排水泄洪——这种种都说明了远古时期成都平原水患很严重。

【宝墩人生活遗址复原图】
作为早期的“成都人”,宝墩人种植水稻当作自己的主食,他们还驯服了野生的猪、羊开启了畜牧业,农闲之余,宝墩人还会约上三五好友驾着一叶扁舟在家门口的河流中捕鱼虾、螃蟹来吃。
在和大自然斗智斗勇的时候,宝墩人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尽情改造着自己的家园。
受制于知识的局限性,宝墩人狩猎、耕作使用的是精心打磨过的石器,居住的是木骨或竹骨泥墙搭建起的房屋。富裕的家庭,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用精美的陶器烹饪、盛放东西。

宝墩人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我们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那时候华夏大地上,绝大多数地区都没有人类的足迹踏足,各种猛兽才是自然界的霸主。
这片约276万平方米的宝墩古城遗址,面积仅次于浙江余姚良渚古城与山西襄汾陶寺古城,是中国第三大史前古城,在那个时代里它宛如沙漠里的绿洲一样,象征着新石器时代人类先祖智慧的结晶。

2、成都,城市名字的由来
继宝墩人之后,成都平原迎来了第二个古老文明——古蜀文明。
•古代成都所属行政区划变动
关于古蜀文明出现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李白都感慨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和鱼凫建立了古蜀国,但具体的时间实在太遥远难以详谈了)
抛开零星的传说外,我们依据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只能得出一个大致的时间:约距今3800年前到2500年前。
按照《华阳国志》记载,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成都被划分到了梁州。
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把梁州划分到了雍州,归职方氏管理,直到秦始皇时期,实行郡县制,负责管理成都的官员便由朝廷直接任命,不再归某一部族管理。

汉武帝时期,他又将雍州和梁州分开,改雍州为凉州,梁州为益州。

职方氏是上古时期的一种官职,他们的职责是掌

成都的历史沿革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建于公元前256年,使用至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吞并蜀国、巴国。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龟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造石人作测量都江堰水则,是中国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
公元前106年。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临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又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东汉时仍为蜀郡。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
汉代成都是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和中国茶文化的诞生地。
成都在三国时期为蜀汉国都,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崛起。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次年(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蜀地蜀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
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不久恢复称呼。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建国“大成”,史称“成汉”。公元347年,成汉被东晋桓温所灭,历5主,共43年。
南朝宋、齐以后,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内史治少城。公元348年至354年,东晋常璩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后周置益州总管府。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改为

成都的历史

西周时期
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遗址,已经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3]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吞并蜀国(首府成都)、巴国(首都重庆)。公元前 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
宋元时期
谣朝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 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朝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元军攻占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中央政府在成都设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后简称“四川省”。
明清时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攻灭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国政权,在成都设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设在成都,今人称其为“皇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

成都经济区的发展进程

●2006年1月,四川构建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五大经济区决策出台。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等五市。
●2006年3月,成都、眉山签订了“成都经济区”提出后的首个区内城市间合作协议。之后,眉山市6区县与成都12个区市县先后建立合作关系。
●2008年4月,成都、资阳召开区域合作联席会并举行有关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合作开发成资工业集中发展区、三岔湖,议定了《成都—资阳区域合作工作协调机制》。
●2010年1月30日,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上,成都与周边7市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开始起步,也标志着成都经济区的合作从过去“点对点”的双边合作,正式步入了“抱成团”的多边合作。
●2010年1月31日,资阳、眉山正式接入区号028。
●2010年4月,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八市共同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劳动保障区域合作框架协议》,8月再签 《成都经济区劳动保障区域合作社会保险工作框架协议》。
●2010年4月15日,以成都经济区为轴心,旨在“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的成都经济区区域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在蓉签署。打破区域分制之墙,八市科技部门的抱团结盟,将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标准共定、基金共设的合作框架之下,真正延伸科技成果转化的“半径”,力促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并最终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为成都经济区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支撑。
●2010年8月30日,在《成、德、绵规划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上,公布了《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按照规划目标,到2020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将成为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2010年9月,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2010年12月22日,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八地金融工作办公室在成都签署了《成都经济区金融合作备忘录》(简称《备忘录》)。按照该《备忘录》,从2010年12月22日起,八个城市在金融管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21个方面展开的金融合作正式启动,推动成都经济区金融一体化进程。该《备忘录》的签订,预示着成都经济区今后将

Mozilla/5.0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ompatible; ClaudeBot/1.0; +claudebot@anthrop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