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可以推荐下么?,成都龙门石窟怎么样

龙门石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可以推荐下么?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文化遗产。如果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必去的景点。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行森,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持续400多年。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踏入龙门,就如同走进一座千年的艺术宝库,雕刻艺术美轮美奂,震撼心灵,堪称终生难忘的视觉盛宴。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档敬亩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石窟雕塑是佛教艺术中最珍贵的遗存。在这里,尊尊慈悲亲切、仪态万千的佛菩萨雕塑,得益于工匠们的巧夺天工、信仰者的虔诚礼拜,冰冷的石窟成为庄严肃穆而又温暖宁静的圣殿。自古以来,龙门石窟自古就是祈福圣地,为信众们带来通往佛国净土的希望。上到皇亲国戚,下到黎民百姓,都在龙门石窟祈福祝愿。

龙门山清水秀,松柏苍翠。两山之间,伊河碧波荡漾,绸缎般的水面荡起层层波纹,美不胜收。龙门山色自古就位列洛阳八景之首。整个龙门石窟景区规划好固定的游览路线,从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以伊河为界,石窟分为西山和东山两部分,东山石窟多是唐代作品,而西山石窟开凿于北朝和隋唐时期。

西山石窟开凿于北朝和隋唐时期,是龙门石窟最精华和最完整的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和古阳洞中的“龙门二十品”。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摩崖像龛,而卢舍那大佛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凡是到过龙门石窟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庄严博大所震撼。大佛造型丰满,神态端庄安详,约有17米高,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仔细查看,还会发现佛像带着一丝微笑,显得慈祥谦和,因此也被人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万佛洞内南北两侧雕刻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密密麻麻的佛像每个大约一只拳头大小,形态逼真。“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稿羡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东山石窟与西山石窟隔着一座横跨伊河的桥。站在桥上,可遥望远处的龙门大桥,也能欣赏东西两岸石窟。在景区的奉先寺码头和礼佛台码头可乘船泛舟,两岸风光尽收

龙门石窟的特色是什么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伍塌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桐橘姿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它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

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一个佛教洞窟复杂位于城南13公里处洛阳在中国的河南省,形成了一些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最显著和精致的表示。这些石窟始建于公元 493 年,历时大约五个世纪,连同里面雕刻的雕像和铭文,为了解北魏晚期和唐朝的政治、文化和艺术环境提供了一个窗口期间。溶洞被雕刻在龙门山和象山陡峭的石灰岩峭壁上,相望一公里,形成了伊河流经的山谷。该遗址外观为天然门,历史上称为伊阙或“伊河门”。在皇帝杨的的隋朝建立一个帝国的宫殿在洛阳在其南大门7世纪CE对准现场的悬崖开始,名龙门或“龙门”投入使用(龙担任的皇帝权力的象征)。

布局

现场的崖壁上共刻有石窟、壁龛2300余座,佛像10万尊,大小从几厘米到17米多不等,碑刻2800多处,是中国最大的此类建筑群。大多数洞穴雕刻在伊河西侧的龙门山上。那里的石窟和壁龛的密度如此之大,以至于在远处观看时,它们使悬崖表面呈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蜂窝状外观。西侧的石窟用于祭祀死者,而东侧的象山石窟则是各派僧人的聚集地。

现场的悬崖峭壁上雕刻了2300个石窟和壁龛,10万尊佛像和2800多个铭文。

社会的反思

在偏远的山坡上雕刻石窟作为佛教寺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做法c。公元前 3 世纪。佛教随着石窟雕刻的实践,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影响了公元5世纪中叶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附近云冈佛教石窟的形成. 公元493年,云冈石窟的雕刻功臣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转而在龙门开凿石窟。

古阳洞最古老的石窟中,许多塑像都是跟随孝文帝到洛阳的皇室成员发誓要建造的。洞内有1000多个壁龛和800多块铭文,是龙门最丰富的洞窟之一,反映了北魏晚期的雕刻和文字风格。中央释迦牟尼佛像两尊菩萨(修道者),面色阴沉,身形纤细,与早年云冈的宽肩造型形成鲜明对比。固阳洞内附在雕像上的铭文包括被指定为北魏书法典型形式的 20 个铭文中的 19 个,对于确定每件作品的起源至关重要。

北魏灭亡后(公元 535 年),石窟雕刻放缓,直到唐朝(公元 618 年)的形成——这是一个以重要文化成就为标志的稳定繁荣时期的开始。在此期间,北魏的苦行风格让位于写实、戏剧和错综复杂的风格,龙门60%左右的石窟都是这种风格形成的。其中最大最壮观的当属奉贤寺洞。雕刻在后壁的中央洞内一尊巨大的毗卢遮那佛像,因其静逸优雅,微微笑,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毗卢遮那像的两侧是一组弟子和菩

龙门石窟观后感

龙门石窟观后感(通用9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龙门石窟观后感(通用9篇),欢迎大家分享。

  龙门石窟观后感1   在回到洛阳奶奶家的第五天,我早早地起了床,来到闻名遐迩的龙门石窟。
  据说来到不得不观赏的是万佛洞和奉先寺。来到万佛洞前,环顾四周,用一个字即可形容这里的佛像,那便是“小”。在一个并不大的洞内竟有上万尊佛像,单单两壁就有佛像15000尊,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神态各异。
  离开万佛洞后,大约走二百米的路就来到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中间的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此佛像高17。14米,头高4米,丰颐目秀,仪表堂堂。唯册晌一美中不足的是大佛的,双臂被人砸去,难以见其整体造型,不禁令人感到有些惋惜,但在惋惜的同时我也痛恨那些破坏佛像的人。
  出得龙门来羡中,只见那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色与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更显得相映成辉。仅此龙门石窟一游,便是不虚洛阳此行了,我在心底对自己说,同时依依挥手,不舍地州派锋作别这座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自然宝库。
  龙门石窟观后感2   暑假期间,我和爸妈到洛阳市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龙门石窟。
  一进山门就看见一条清澈见底的大河,河两边各有一座陡峭的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对着河的那面却是寸草不生的悬崖峭壁。就在这悬崖峭壁上,有成千上万大小不一的石窟,大的石窟里的石雕佛像隐约可见。
  走近一看,原来每个石窟的正面都有一尊石雕佛像,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石雕小佛,不论是大佛还是小佛。五官都刻得栩栩如生。最有名的是“万佛洞”和“三王洞”。万佛洞的中间是慈眉善目的弥勒佛,他有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佛顶是一朵盛开的莲花,雕刻莲花的那部分石头竟然是天然的红色,真是奇迹,南北两壁雕刻了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他们的表情各异,刻得惟妙惟肖,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
  “三王洞”中间的菩萨雕像高17.5米,是龙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