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南桥简介历史 都江堰南桥介绍,成都南桥在哪里

都江堰南桥简介历史 都江堰南桥介绍

1、南桥横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流岷江形成的“内江”之上,距离著名的“宝瓶口”仅1000米。从南桥的外观来看是一座“廊桥”,但又和广西、湖南等地常见的廊桥形制有较大区别,建筑外观独树一帜,是四川特色的古桥。

2、南桥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一百多年历史,在这百年间因洪水、战乱经历过多次损毁和重修。初建时的南桥名叫“普济桥”,这个名字在我国的古桥中很常见,“普济”二字在佛教文化中意为“普济救助,佛祖帮助芸芸众生排除困扰,顺利登上彼岸。”因此作为桥的名字比较合适,也是古人的一种美好祝愿。

3、四川都江堰地区民间历来有俗语:“灌县出南门——无路。”灌县就是今天的都江堰市的老城区,古代的灌县县城主要在内江北岸,灌县古城南门外即为内江,以前江上没有桥,所有就流传了这句话。现在南桥北边不远处还保留有部分明代灌县古城的城墙遗址。

4、自从内江上的廊桥建好以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随着交通的发展,普济桥成为了灌县往南的重要通道,结束了灌县“出南门无路”的历史,即古籍记载的“雁翅凌空,直指南道”,所以后来人们就把普济桥改名为南桥。

5、建造南桥的有两位主要人物,一位是清代著名的封疆大吏,四川总督丁宝桢,另一位是当时的灌县县令陆葆德。根据清代吴之英撰写的《普济桥碑》和民国时余定夫的《南桥记》记载,清光绪年间丁宝桢曾主持对都江堰进行大修,征用民工万余人,修复工程结束后朝廷的工程款和粮食有较多结余,“余金二千余两、粟百余斛”。

6、于是,县令陆葆德上报四川总督丁宝桢,建议用剩余的钱粮在内江上修建桥梁,丁宝桢同意了这项惠民工程,建桥事件也说明丁宝桢是一位廉洁的官员,否则工程款也不会“盈余”。公元1878年冬天,在灌县县令陆葆德的主持下工程开工,历时几个月在内江上建造了一座木质廊桥,取名普济桥,建桥过程和参与人员都立碑记录。

7、内江是都江堰向成都平原分水的主要河流,水流较大,雨季的时候易发洪水,因此开始建的木质廊桥没过多久在1898年就被冲毁,当时的县令陈伟勋又对南桥进行了重建。到了清末民初,以及近代战乱不断,南桥历经风雨沧桑,多次重建,有时是天灾,有的时候也是人为拆毁,包括灌县古城的城防设施。

8、1958年,1979年的重建让南桥的桥身逐渐变得更加坚固,外观形制也基本固定,桥面更宽,建筑用材也提升了,整座廊桥雕梁画栋,诗词书画样样不少。2008

成都都江堰市南桥是什么级别

都江堰是县级市。
都江堰是成都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市境东与彭州市、郫都区、温江区交界,西、北与汶川县相连,南邻崇州市。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都江堰市以山、水、林、堰、桥浑然一体,体现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为此有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美誉。都江堰—青城山在民国时期就列为川西风景名胜区。2018年11月,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

想知道: 双流县 成都市武侯区簇桥南桥村8组 在哪

要看你打算从什么地方去。如果你就在双流,可以搭306,到簇桥,再走不远就可以到。距离那个八一家具城,不是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