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正兴园还在吗
在。
四川正兴园还是真实存在,确实是川派满汉全席的起源之地,今天叫荣乐园。当年满族人关正兴开创,它和当时成都的一般包席一样,做一些鲍参席之类宴席应市。
正兴园虽然是外省人所开,菜系却是融合南北,包括江浙、北方以及四川菜系。
四川有哪些人情风俗、传统文化? 急!急!快!快!
川剧的变脸
四川连厢及肉莲花表演大师牟庆云、四川相书表演大师鲁国华及飞刀花鼓惟一传人刘陶
川剧 【川剧】又称川戏。四川的代表性戏曲剧种。流布于四川和贵州、云南、湖北、台湾等省。分上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四条"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坝派的中心。川剧历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间"花部"戏曲勃兴,继有柳子腔、皮黄腔入川,逐渐与四川语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间小调和秧歌相融合,衍化为川剧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及灯戏,形成了风格统一的四川地方剧种。民国初,三庆会剧社汇集五腔剧目于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剧拥有上千剧目,尤以喜剧著称。传统表演程式自成体系,常为其他戏曲剧种借鉴吸收。还有变脸、藏刀、踢慧眼等多种特技表演。1949年后,川剧艺术进一步发展,多次组团到全国各地及欧、亚数国演出,受到观众赞赏,被誉为"天府之花"。著名演员竞华、杨淑英、笑非、晓艇、蓝光临、刘芸、陈巧茹等,著名鼓师王官福等,均在观众中享有盛誉。?
木偶戏
【木偶戏】成都木偶形成于唐代,此后遍及城乡。当时的木偶叫精木偶,长约0.3米,短小精干,操作方便。上演的剧目如《引凤楼》、《金山寺》、《群仙会》等皆为川剧传统剧目。班社有祥瑞班、瑞乐班、字均班、荣华班等,多在各种神会、庙会及茶馆、院坝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戏逐渐衰落。1949年后木偶戏得到重视,组建了专业的木偶皮影剧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已采用化工原料和纸型塑造。木偶的手签子在衣服之外,称为"外支棒"的杖头木偶,其代表剧目有传统戏《人间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现代戏有《老公公种红苕》、《调皮的小白兔》、《刘文学》、《雷锋参军》等。成都木偶曾先后应邀到德国、荷兰、瑞典、泰国、日本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好评和欢迎。?
谐剧
【谐剧】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永梭首创的一种"诙谐戏剧"。一人独演,不讲究服饰场面,道具极其简单,演员是剧中唯一主角,即剧中的第一种人–看得见的人;通过舞台道具的依托和语言、表情、动作表演,以不同侧面向观众显示剧中的第二种人–看不见而似乎看得见的人。这是谐剧特有的表演手法。创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时期就创作出了《扒手》、
珍珠圆子是成都的美食,名满老成都的珍珠圆子的典故是什么?
珍珠园子不知道的人可能还以为是一道特色美食呢,其实这是一家老成都的小吃店名。这家店距创立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除了珍珠园子之外,还有八宝稀饭和叶儿粑并称为这家店的三大甜品。这家店早已经弥漫老成都,而且在珍珠园子的背后也有一个典故。
在100多年前,四川省都江堰有一家荣乐园的饭店,这个饭店当中有一个叫做张合荣的白案厨师。这个厨师平时非常善于创作,而且心灵手巧。当时的宴席有这样一个惯例,那就是在上过正菜之后,必须要上1~2道的甜品,用来调节食客的口味。张合荣给顾客制作的是一道大家都没有见过的甜品,个头要比普通的汤圆大上两三倍,上面还有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米粒儿,最中间镶嵌了一颗鲜红的樱桃。
食客们都被知道美食深深的吸引住了,不过这道甜品也只有在吃宴席的时候才能见到,平时想单独吃是很难看得到的。后来张合荣研究了行情,决定变卖家产到成都闯一闯,在这边经营了一家关于汤圆和八宝稀饭的店。这边聚集了很多古玩商人,人流量很大。这些商人看到张合荣出售的甜品和传统甜品大有不同,忍不住尝了一尝,果然就被吸引住了,后来就成了店内的常客。
当时张合荣做的这道大丸子还没有名字,后来这些古玩商人看到上面的米粒儿晶莹剔透,再加上那粒樱桃珍珠,所以就干脆起名珍珠园子。后来这道珍珠园子就一直传了下来,而且到现在越做越大,早已经成为了弥漫成都的老店。直到现在,很多人依然非常喜欢这道美食。有不少游客到成都旅游,都想要品尝一下这道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