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台路名字的由来,成都琴台路的来历

琴台路名字的由来

  琴台路是专门为纪念西汉时期的传奇人物、爱情化身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而命名的。
  琴台路处在成都市古建筑比较密集、文化气息比 较浓厚的地段,周围有杜甫草堂、青羊宫、百花潭、文化宫等古文化遗址及公园。琴台路,是成都市的珠宝一条街,市内大型珠宝楼在这里荟萃,也兼有少数小规模餐饮店。建筑保留了一些古建样式,整个街区缺乏统一性,特色不突出。

古代的琴台路在哪里?

老琴台路是成都市的珠宝一条街,市内大型珠宝搂在这里荟萃,也兼有少数小规模餐饮店。建筑保留了一些古建样式,整个街区缺乏统一性,特色不突出。改造后的琴台路于2002年12月30日正式开街,全长900米,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琴台路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了特色街区的营造以及同周围环境的结合。
琴台路处在成都市古建筑比较密集、文化气息比 较浓厚的地段,周围有杜甫草堂、青羊宫、百花潭、文化宫等古文化遗址及公园。周边建筑即使是现代商业建筑业多以坡屋顶造型、素色着色。琴台路 既很好 的融入这样一片祥和的古文化氛围中,又充分体现了自身的特点。这里最富特色的是全长920余米、横贯整条街道的汉画像砖带,这条砖带荟萃了中国目前面世的绝大部分汉画像内容,游人随砖带前行,宴饮、歌舞、弋 射、车马出巡等2000多年前汉代人的社会现实图景和理想天堂便复活在游人的视线中。 这条砖带由16万块天然青石砖铺筑而成,仿真程度之高,令人叫绝。
琴台路是专门为纪念西汉时期的传奇人物、爱情化身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而命名的,所以住在这里,您不得不了解他们的爱情故事。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在古代的琴台路上开了一家酒铺,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淡妆素抹的卓文君,站在置放酒瓮的土台上卖酒,不卑不亢,神态自如。而为了爱情永驻,司马相如亦不抚琴。他与酒店的伙计一样身着短脚裤,提 壶洗碗干杂活,谈笑风生。如此这般,虽然生活清苦了点,但两人却是幸福美满,丝毫不为世俗所累!
卓文君,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司马相如当官之后,曾有抛弃卓文君的想法,并给卓文君写了一页无字信,卓文君接信之后明白了司马相如的意思,当即回了一首诗(诗全文见以下衅片中),司马相如接信之后,惭愧不已,从此断了此念头,与卓文君白头偕老。
一别之后,
两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

成都人请进!

  梓潼错讹半世纪
  成都有3条街均把街名写成“梓幢”,变成了梓幢街、梓幢正街、梓幢桥西街,其实这梓幢的“幢”宇,是误笔,应该为“潼”字。
  查阅志书地图得知,冠以“梓幢”的街名,在清同治《成都县志》和晚清《成都通览》均记载为“梓潼”,并无所谓“梓幢”的街名。但到了1940年,当时的《成都城区图》上就出现了梓幢街、梓幢桥街,从此,梓潼就误为了梓幢,算起来变讹已达半个世纪之久!
  梓檀与梓潼的意思迥然不同。梓幢为木名。而梓潼却是东汉时期的一个郡名。究其变讹之故,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一人写错众人仿效,谁又有空闲和心思来更正呢?街名取为梓幢不可理,梓幢与梓潼意思又相去甚远,这与成都素来“好文”的民俗不无相左,令人遗憾。鉴于此,成都市地名办公室1990年正式把三条街的“梓幢”更名为“梓潼”,恢复了历史本来的面目。

  树德巷与树德里分男女。
  在成都宁夏街西侧,有两条小巷,一条是树德巷,另一条是树德里。
  以前,小巷西边有两寺,一名欢喜寺(又名喜禅寺),一名西来寺。1929年,国民革命军29军副军长孙震在成都兴办私立学校,先后捐资办了4个小学。1932年第一班毕业,需升初中。为了使莘莘学子能继续读书,于是在三小的基础上开办了树德初级中学,分男女生部,女生部在树德巷、男生部在树德里。欢喜寺和西来寺随之被划入树德中学校园内。解放后,男女生两部合并,1953年改名为成都市第9中学,1989年恢复树德中学校名。由于两条小巷系树德中学男女部所在地而得名,故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两条芙蓉街被更名
  成都有不少别名,“芙蓉”城著称至今,历代诗人题咏不少。而且,历史上成都确有两条街道称为芙蓉街。
  一条是现在的陕西街。明代时,皇城东侧遍种梨树,两侧种木芙蓉。形成街道后,分别以梨花、芙蓉命街名。1663年,旅川陕人为祀奉祖光哲贤,议事会商,听戏赏玩,便修建了陕西会馆(现蓉城饭店处)。他们为了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凡遇到小孩便给点小钱,教其唤此街为“陕西街”,久而久之,约定俗成,陕西街遂因馆得名,而“芙蓉街”之名却鲜为人知了。
  另一条街就是现在的帘官公所街。清代,成都知县张人龙比较重视教育,便筹资购民房,建立了成都芙蓉书院,街名也因此而叫芙蓉街(暑袜北街附近)。芙蓉书院后来迁至青龙街。原院址也改为帘官公所,即乡试监考官和阅卷官的住所。为表示他们不与

Mozilla/5.0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ompatible; ClaudeBot/1.0; +claudebot@anthropic.com)